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青海资讯 >

苏青携手,山海情深 ——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工作综述

时间:2023-04-06 08:47 作者: 点击:

广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平台,江苏援青“组团式”医疗团队先后帮助海南州受援医院建立管理体系13套,学校专门成立民族班管理办公室,采用“进企业,进社区,筹建“贵德县全域

  

安多民俗文化村。洪玉杰摄

直播带货。洪玉杰摄

  ·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3月23日,由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工作队组织的“心佑工程”欢送仪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举行。此次“心佑工程”是第8次来青,借助这一工程,我省52名先心病患儿将赴江苏省南京市免费接受手术救治。

  一滴水折射阳光,在江苏省对口援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各方强力支持中,这只是其中之一。自2010年7月中央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以来,积极搭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渠道的对口支援工作平台,一批又一批的江苏援青干部走上雪域高原,一大批惠及民生、关乎长远、冠以“江苏”字样的建筑,一个个凝聚援建心血的项目落地,一系列涵盖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发展计划付诸实施,苏青携手共同镌刻下绵延不断的浓厚情缘。

  今天,深情地凝望海南州牧民新城,坳里城乡,超过393个项目,累计投入援建资金32.38亿元,紧紧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情况、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就业、开展智力支援、深化交流交往交融、支持基层组织建设六大重点,“圣洁海南”在江苏援建力量的大力支持下,不断迈向跨越式发展。

  “援”民生“建”大爱

  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跨越遥远的空间距离,江苏对口援建海南州的暖流和力量源源不断,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情感反应。

  从十几年前的援建之始,到11.6万贫困人口全面清零之时,历经如此的时间跨越,所有翻天覆地的改变都深刻地印记着两地之间的携手同行。

  走进海拔33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子科滩镇,一个由江苏参与援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安多民俗文化村映入眼帘。全村目前有853户共3400多人,其中有252户由江苏为每家出资6万元参与帮扶。

  43岁的南夸太大叔骑着电动三轮车回到家,“受益于江苏对口援建,我和家人住进了80平方米的整洁漂亮大房子,真的很幸福!很感激!”

  在贵南县茫曲镇毡匠村,原来村里坑坑洼洼的道路已经变得又宽又平,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宽敞明亮,休闲广场平整开阔,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

  从“患者转院”的常态到“专家坐诊”,江苏援青“组团式”医疗团队先后帮助海南州受援医院建立管理体系13套,修订各类管理制度744项,签署博士工作站建设、柔性人才引进等14个协议,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4项,海南州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卫生健康事业蓬勃发展,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过去一年,江苏对口援建的徐州支援兴海工作组谋划实施了兴海县幼儿园建设项目,在子科滩镇切卜藏村、色塘村和中铁乡下吉浪村利用援建资金建设了三座幼儿园,今年年初又布局了中铁乡吉浪村、曲什安镇莫多村、唐乃亥乡民族村、唐乃亥乡那果村等4个走教点,可解决1000余名儿童就近入学,还配套修建了2200平方米的教室宿舍,教师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学习环境都得到显著提升,“组团式”教育援助为地方教育注入新活力,为学生逐梦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山水一程,民生百事。按照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向贫困人口倾斜的原则,强大的援建资金有效支持了受援地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特色产业、生态建设、人才培训等各领域发展。

  一个个援建项目、一笔笔援建资金、一条条产业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江苏与海南的援建篇章中,不仅有“授人以渔”的“造血”探索,更有“扶上马,送一程”的“输血”担当。

  “援”智力“建”持续

  30个小时2000公里路程,此次“心佑工程”青海行筛查救助的第8批患儿成功踏上了爱“心”之旅。

  自2014年“心佑工程”开展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为海南州95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施了免费手术且全部康复,其筛查范围也由之前的海南州扩展至青海全省。

  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江苏省对口支援青海省工作队联合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海南州卫生健康委,聚焦高原发病率高、对家庭影响大的疾病,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作为健康扶贫的重要突破口,累计为海南州群众完成手术1000余例、门诊6000余人次,开展学术讲座近百场,有效促进海南州医院诊疗规范化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充分展现了援青干部敬业奉献、创新进取、务实高效的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

  时间拨回到2011年10月,江宁高中承担江苏省教育援青项目,开办青海海南民族班,探索江宁高中和海南州相关高中合作办学机制。

  “海南民族班”是对口支援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专门成立民族班管理办公室,组建跨年级的学科备课组,整体把控海南班教学,开班以来一直安排资深教师执教,40人左右小班化教学,力求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目前,该班已招生十一届共880名学生,已毕业八届共640名学生,其中有近百名同学考入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近年来,“江宁高中海南班”普通班重点本科率提升到97%以上,民族班本科率提升到97%以上,在重点本科高校就读毕业生累计已超过百人,成为海南州未来发展骨干力量和享誉青海的江苏智力支援“金名片”。

  把人才培养和教育作为关键举措,江苏对口援建不断探索新路子、强化新举措、搭建新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把智力支援作为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江苏名师、名医进海南”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特级、高级教师走进海南开展短期支教、教学辅导等工作,江苏医疗专家海南义诊,成立16个“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土教研已经从蓝图变成现实。

  “援”互助“建”发展

  “援青,既是一次难得的人生阅历,更是一次直接服务高原群众的难得机会。”第四批江苏省南通市援青干部张栩龙这样说。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贵德旅游开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的几年,他引进医疗资源为当地白内障患者送去光明;帮助贵德县绿色健康的特色农畜产品走出省门,为更多消费者所熟知;助力贵德县旅游“芝麻开花节节高”,更上一层楼。

  援青期间,如何让贵德县绿色农畜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江海,是张栩龙最牵挂的事。经与新街回族乡党委政府协商后,率先在南通开设贵德农畜产品直营店,采用“进企业、进社区、进食堂、进酒店”等方式建立销售渠道,直营店开业一个月营业额就突破了100万元。

  筹建“贵德县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从规划选址、功能布局、图纸设计、施工管理到对外招商每一个环节,张栩龙都亲力亲为。期间,还为贵德黄河南岸景区引进智慧停车系统,该系统也成为了贵德全县第一个“银旅合作”项目。

  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克服远离故土亲人的不适,克服生活、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多年来,很多像张栩龙一样的援青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把自己当作了海南的一分子,从最需要的地方着眼,从最困难的地方入手,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付出,倾情诠释着援青工作的重大意义。

  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我们看到,江苏援建给海南当地真正留下了一支宝贵的技术人才力量。一大批江苏援青干部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特长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传帮带”,牺牲休息时间为当地技术人员免费授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在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上,江苏6所高职院校突破对口单招机制,安排学前教育、护理、会计、电子商务等地方紧缺专业,累计对口招收海南州地方中职学生超过400名,实施三年免费教育。同时,建立100%推荐就业机制,积极探索以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新路,使越来越多的江苏投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海南州加速结合,有力地提升着海南的改革发展能力。

  苏青携手,山海情深。

  从资金注入到物资支持,从智力帮扶到项目援建,从人才援助到教育扶持……从“水韵江苏”到“圣洁海南”,跨越千里的,不只是全体援青干部的倾情付出,更是两地人民的深情厚谊。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