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青海资讯 >

【新春走基层】传统花灯 照亮他们的光影世界

时间:2021-02-03 05:47 作者: 点击:

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见识了节庆期间省外红红火火的灯笼市场,“那时候乐都没有专业制作灯笼的公司,我成立了现在的伦缘旅游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等地学习技术,销售渠道

  ·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花灯,又名灯笼,是我国数千年来重要的文化符号,多于春节、元宵等节日悬挂,营造一种喜庆、欢快的氛围,为佳节增光添彩。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联、窗花、福字、花灯……这些随处可见的中国红元素,营造出大街小巷浓浓的年味。

  李伦业是海东市乐都区的一名手工灯笼传承人,1月26日下午,记者看到他时,他正在指导新来的员工使用点焊机,把一根根铁丝制作成灯笼的框架。二楼的墙壁和天花板上挂满了形状各异的花灯、刺绣灯、宫灯,美轮美奂,光彩夺目。

  ◆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我们家最初以家庭作坊的方式制作花灯,每年一到腊月,老人们用柳枝、竹丝、麻绳、纸、浆糊、剪刀、锥子等原料和工具在家里制作灯笼。先将白纸用红色、黄色、蓝色等颜料染成各种颜色的彩纸,然后到村外剪些嫩柳枝,劈上竹丝,熏蒸晾干,以备做花灯骨架。最后根据灯笼的大小、尺寸、样式进行加工。”据李伦业介绍,当时,扎骨架做框架一般用麻绳,最后用不同的彩纸糊裱成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灯笼,用黄纸剪成吉祥图案贴在上下部或其他部位以作装饰,下面粘上穗子。方灯的不同面糊上白纸,用水墨画上梅兰菊竹等富贵吉祥图案,有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富贵长春之寓意。

  记者了解到,关于花灯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李家一直秉承以老带小、子承父业的传统,代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李伦业的曾祖父李得棠最早在乐都区高庙镇新庄村制作花灯,主要为村上的寺庙、社火队等制作。后来一家人搬迁到乐都区马厂乡岔沟村,祖父李承全接过花灯制作手艺,依然为本村或外村的寺庙、社火队提供灯笼,用制作售卖花灯获得的微薄收入用于一家老小生活开支。李伦业的父亲李天存学有所成后,在工作之余也学到了李承全的花灯制作手艺,闲时帮助家里做做花灯,贴补家用。李伦业是花灯的第四代传承人,2020年被乐都区政府评定为区级手工灯笼传承人。

  1996年,李伦业从部队复员,之后曾在西宁市湟源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等地辗转打工,期间看到了美轮美奂的湟源排灯,见识了节庆期间省外红红火火的灯笼市场,便逐渐有了继承并发扬传统灯笼手艺的想法。2014年,随着海东市“青海年·醉海东”系列活动的启动,全市对各种灯笼的需求大幅上升,各县区乡村游景区灯装需求量也逐步增多。

  看着灯笼市场逐渐打开,李伦业要做灯笼的想法更加坚定。“那时候乐都没有专业制作灯笼的公司,一方面考虑到发扬我们李家的传统手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2018年,我成立了现在的伦缘旅游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期间我去过河北、浙江等地学习技术。”李伦业说,有了扎实的起步,厂里生产的灯笼很快打开了销路。2018年,公司灯笼产量达80万只,2019年产量达60万到70万只,销售额达50万元。随着销量增大,灯笼的种类增加到58种,有传统宫灯、刺绣灯笼、藏式灯、排灯、铁艺灯笼等,销售渠道也从单一的线下转到淘宝、快手等电商平台。

  ◆爱心助残带动就业

  公司开业以来,李伦业关注到因易地搬迁,从偏远山沟里搬下来的部分残疾人存在就业困难。于是,李伦业联系了乐都区残疾人联合会,召集了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残疾朋友并和他们签订了劳动合同,长期给他们提供务工平台。

  “我在部队服役期间左腿骨折受伤,从那之后就落下了左腿不能正常弯曲的毛病,从部队复员之后我到玉树、甘肃等地打工,期间也遭到了一些不公平待遇,所以我深知残疾人在就业方面有多难。2018年开始做灯笼之后,我就想着能够给我们乐都的残疾人伙伴提供一些帮助。”李伦业说。

  今年40岁的贺红是2020年年初在朋友的推荐下知道李伦业公司的,听说这家公司可以帮残疾人就业,所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培训班。“我起初就是想参加电商服务中心举办的残疾人刺绣培训班,因为身体不方便,以前从没上过班,就想着多学一门手艺也挺好的。结果,培训了两周李总就通知我过来上班,挺开心的。家里有两个孩子,丈夫也生着病,我在这里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自己通过劳动获取收入,还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贺红说,制作灯笼的工作量不大,快的话现在一天至少能做5个,时间上也比较自由,为了方便残疾人伙伴,李伦业允许员工把材料带回家做。

  “现在公司一共有32名固定员工,其中残疾人就有28名,非固定员工50多名,大多是一些易地搬迁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灯笼产量的增加,我们员工的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为了让员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我们实行灵活且具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实现照顾家庭与上班两不误。仅2018年至2020年,我给员工支付工资就近百万元。”李伦业说,虽然残疾人可能在生理上存在部分缺陷,但他们专心、肯做,对于简单的事情,往往能做得更好。只要他们愿意,我随时欢迎他们来。

  ◆创新发展未来可期

  “乐都区残疾人就业基地”“乐都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电商扶贫车间”“青海省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青海省民间手工艺品加工生产扶贫基地”“海东市残疾人就业基地”……制作车间的墙上陈列着近年来各级政府颁发的牌匾,李伦业介绍起这些牌匾的来历时满脸自豪。

  “一开始,我们的公司规模小,员工数量少,灯笼种类只有三、四种,工人们做灯笼的时候全靠手工糊制,灯笼的原材料是竹条、柳枝、彩纸。现在通过发展,灯笼的原材料有了改变,同时我们自己发明了一台铁丝造型机,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工作压力,也提高了效率,以前一个工人一天做一个,现在一个人一天最快能做出来7个,每天的生产量能达到200余个。”李伦业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自己生产的灯笼挂在了袁家村、卯寨、羊起台新村、瞿昙寺、卓扎滩等景区,灯笼销售市场逐渐从省内转向省外,这两年能接到一些甘肃、陕西等地的订单。

  新的一年,李伦业有了新的期待和规划。“下一步我还想继续扩大规模,从设备、场地、人员数量、产品种类、销售渠道等各方面进行提升,打造我们乐都花灯的品牌,争取把我们的乐都花灯卖到全国各地。”

  车间里,工人们还在忙着穿骨架、烫印花、粘金饰、放穗子,手中的一盏盏灯笼映照出的红光照在他们脸上,为他们照亮了生活的道路。

火币网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