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青海资讯 >

不负青山 方得金山——记造林大户王延明

时间:2020-04-27 03:29 作者: 点击:

王延明看中了房地产热,成立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2007年他又成立了一家物业公司,他又很快成立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参与到了民和县城的街道绿化工作和南山绿化地的养护工作,什么苦

王延明。石延寿 摄

  ·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四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公巴台村的山坡上,山杏吐露芬芳,在干旱的土地上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山杏,属于蔷薇科的灌木,特别能耐寒、耐旱,耐瘠薄。在外打拼的公巴台村农民王延明,宛如一株山杏,扎根荒山,五年如一日,改变了家乡万亩荒山的面貌。

  

荒山上结出金黄的果实。王延明提供

  (一)

  站在新民乡公巴台村的山头上,绿意已经可感可触。放眼望去,沟壑纵横的土地上,满是密集的树木。这些随风摆动的树木,为曾经的荒山增添了生命的迹象。

  “山上缺水,树很难种活,我当自家孩子一样养着。”望着脚下成片的小树顽强地活了下来,56岁的王延明,竟然流下了热泪。王延明说,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很多次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住,等到荒山披绿的那一天到来。

  在公巴台村的山坡上,跟随王延明的脚步,我们触摸他脚下的土地,了解他鲜为人知的艰苦的创业史……

  与我省河湟谷地的不少村庄一样,公巴台村土地贫瘠、干旱缺水,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村。在王延明的记忆里,家乡的自然环境太差了,土地上收入少,尤其遇到干旱年,颗粒无收,家境贫困的村民只好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家中贫穷,自小没了爹娘,16岁那年,年少的王延明踏上了打工之路。

  长期在外打工,王延明不仅积攒了一笔积蓄,而且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创业经验。那时,王延明坚信改变命运,需要积累财富,更需要一个灵活的头脑。

  2000年,王延明迎来人生历程上的重要一年。那一年,王延明看中了房地产热,成立了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专门从事家政服务。紧接着,2007年他又成立了一家物业公司。家政、物业投资风险虽小,却是一项服务工作,需要用心去干。自小在农村长大,王延明本分、老实的做人风格博得业主的肯定。

  机遇是给予有准备的人。2012年,王延明又敏锐地捕捉到了政府绿化城市街道、荒山的商机。他又很快成立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参与到了民和县城的街道绿化工作和南山绿化地的养护工作。

  在外奔波了大半辈子,挣足了一家几辈子用的钱,何苦将心血换来的千金撒向家乡的荒山呢?他说,为了心中的那片绿。

  (二)

  改变荒山的面貌,绝非一件易事,需要什么样的勇气和毅力?在王延明双鬓斑白的头发、日光晒黑的脸蛋,一双沾满泥土的鞋子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那是2015年的中秋节,王延明回到老家公巴台村探亲。车窗外,看到满目光秃的山梁和几株随风摆动的老树,王延明心里又想起了绿化家乡的梦想。

  “干!”此次王延明下定决心。王延明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你在山上种一棵树的成本,够我们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你在荒山上种那么多树有何用?”

  家人的反对并没有阻挡王延明绿化家乡的脚步。当年秋季,王延明流转了村民的土地,在公巴台村的池滩沟和大沟的500多亩土地上开始种树了。

  公巴台村的荒山上缺水,王延明派人从沟底下的河滩里运水浇树。“山上没有水,要想给树浇水,只能从外运水。上山的路曲折、颠簸,一车水运到山上,费时费事,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王延明说。

  王延明的造林点分布在四山三沟里,多数的山坳里没有路。他和雇来的村民一边植树,一边修路,咬牙坚持下来了。

  运水浇树,修剪树木,王延明一年四季闲不下来,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一年四季身上都是一层黄土,半裤腿的泥土。山上没水,树很难种活,他就在山坡上开挖了近50个容量在30吨到50吨的蓄水池。他说,修建蓄水池、拉运苗木,改造山路……这几年他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王延明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水源得到保障,当年栽植的500多亩树苗成活率达到在90%以上。较高的成活率,更加增强了王延明的信心,此后的几年里,他加大了植树规模和速度,到今天,他已经绿化了公巴台村、千户湾村等村的万亩荒山。

  站在山顶,顺着王延明的手指望去,脚下的荒坡上种的树木已具规模。多年跟树木打交道,王延明掌握了各种树木的习性。他说,根据不同的地理特点,栽种了不同的树种,能保证树种的成活率,目前山上栽种的树种品种有十余种,数量达到了百万株了。

  “去年,山杏结果了,熟透的果实很香很甜……”看到干旱的土地结出金黄的果实,王延明信心十足,感慨万千。

  今天,站在公巴台村的山顶上,俯瞰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在短短的几年内已改变模样。随行的新民乡武装部长王兴国感慨地说,公巴台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王延明绿化荒山,为全村做了一件好事,真了不起!

  (三)

  又是一年植树时,在公巴台村的山坡上,村民们又看到王延明繁忙的身影。这两天,王延明从陕西等地引进的新树种种到山坡上,又忙着将成形的山杏树苗运往外地销售。

  看着昔日的荒山坡上显露生机,村民薛存海感触颇深。薛存海和王延明是同龄人,在他的印象里,父辈一代靠种地并没有摆脱贫困,王延明种树让荒废的土地显露生机。

  跟着王延明种了几年树,薛存海一家的收入有了稳步增长。“我们一家三人跟着王延明种树,一年家里的收入有五六万元,生活有保障了。”薛存海说。

  如今,居住在大山顶上的新民乡公巴台等村陆续搬迁到山下居住,村民们将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土地流转给了王延明,不仅有了一笔流转费,农闲时间,还到王延明的造林地里打工,顾家、挣钱两不误。

  “王延明在村里搞荒山荒坡绿化工作以来,每天平均约有百余个村民在这里务工,年人均收入两万元左右,为全乡的脱贫事业尽了一份力。”王兴国说。

  在公巴台村造林地上,数百名村民忙碌在山坡上,有的忙着种树、有的忙着浇树,有的运苗……绿化荒山以来,王延明累计支出人工劳务费达到千万元以上,仅去年的劳务费支出300万元。这些支出鼓起了当地农闲村民的腰包。

  “山头绿了,村民的生活也有指望了。”王延明说,万亩造林地每年需要有人照看,山杏熟了还需要采摘工,养殖区建成了还需要村民喂养,往后造林地干的活更多了,需要的劳务人员更多了。

  让荒山坡变成乡村游基地,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这是王延明下一个要实现的目标。“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靠着青山不怕没饭吃。”王延明说,现在造林地规模出来了,这个梦想指日可待。

  附近村民在造林地里打工。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