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青海资讯 >

拨动春天的琴弦——海晏县蒙古族年俗

时间:2020-02-08 02:41 作者: 点击:

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生活,去感受蒙古族的年俗文化……,蒙古族崇拜的是“火之神”与“水之神”,这一切都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现在的牧区已有较丰富

  “旧年的星星落下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此时全家人欢聚一堂,平安辞旧岁;此时阖家欢乐团圆,共迎新春佳节……”

祭火是蒙古族人过年时的重要仪式。 唐明供图

  在海晏县金银滩草原生活,转眼已经几十年过去。几十年来,我早已将根深扎在这片被我视为第二故乡的土地。在这里,我结识了很多少数民族朋友,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的蒙古族女作家严凤兰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她致力于海晏县蒙古族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在与其交往的过程中,我被蒙古族的文化深深吸引。那一年,在她的热情相邀下,在瑞雪迎春的日子里,我终于随她走进了那令人向往的蒙古包,去感受蒙古族的年俗文化……

  在我们一行人离蒙古包很远的地方,严老师二姐一家人已经手捧蓝色的哈达在家门外迎候。一见面,他们就热情地献上了代表真诚祝福的蓝色哈达,并以蒙古族的礼仪为我们敬酒,献上新年的祝福。

  走进蒙古包,一边体验,一边倾听严凤兰老师把蒙古族的年俗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

  生活在金银滩上的蒙古族人过春节与汉族是同一天。这里的蒙古族过年讲究“送旧”和“迎新”。所谓“送旧”,就是从腊月中旬就开始清扫户内户外的卫生。蒙古族是一个爱干净、喜清洁的民族,非常讲究家庭的窗明几净、个人的整洁清爽。从大人到孩子,凡穿过的衣服每一件都必须洗干净,还要洗被褥,清扫牛羊圈、厕所,家里家外全部都要打扫干净,这是腊月里投入人力、体力最多的一项家务。

  汉族在小年(腊月二十三)夜祭灶,而蒙古族将腊月二十三定为平民日,将腊月二十四定为贵族日,海晏的蒙古族在腊月二十四这天一大早举行隆重的祭火神仪式。蒙古族崇拜的是“火之神”与“水之神”,“祭火”源自蒙古族先民的萨满教信仰,后蒙古族改信藏传佛教,形式又有所改变。

  “在成吉思汗时代就非常崇拜火和火神密仁扎木勒哈。在《蒙古秘史》中就曾经记载过关于崇拜‘火炉木塔’的事实。即当铁木真拔箭射其三弟时,一旁的别克帖儿求道: ‘……勿毁我炉灶,勿抛弃别勒古台! ’蒙古语中‘火炉木塔’就是传家宝,也是传宗接代之宝,若毁炉灶,就等于断子绝孙、灭家族。蒙古族继承和发扬古老的民族传统,迄今仍有祭火的习俗,并且蒙古族家庭里将最小的儿子叫作‘守火盆的人’,即含延续香火之意。”(唐明《祭火》)

  “祭火神”仪式上,蒙古族牧民把羊胸脯肉连同白哈达、肉末粥、酥油、酒等作为祭品,由长辈点燃九盏小灯,待仪式开始后,将祭品投入或洒入火中,口诵赞词,祈祷家人幸福、平安,吉祥如意。祭火忌用红色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蒙古族认为火是寓意一个家族传宗接代、人丁兴旺的圣物,所以十分虔诚。待祭火仪式结束后,全家人才开始进餐。

  蒙古族将正月称为“白月”,蒙古语为“查汗萨日”,原因与其崇拜蓝色和白色有关。蓝色代表长生天,白色代表白云,意为纯洁、吉祥和神圣。蒙古族是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的山水林草、对长生天十分敬畏,这一切都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如哈达是蓝色的,蒙古包以蓝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等等。

  “祭火神”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忙碌着过春节了。置办年货时,男孩子们过年玩的烟花爆竹,可以由他们自己去购买,自由选择。男人们出外采办年货,妇女们则在家制作食物,如炸麻花、馓子、油饼、花花、菱形油香等等,花样繁多,尤其是供佛之物,需制作得精致又美观。

  饺子、包子更是过年不可缺少的美食。牧区的饺子与包子不同于汉族的,汉族的饺子馅半荤半素,而牧区的蒙古族以前平时很少能吃到蔬菜(当然,现在的牧区已有较丰富的蔬菜供应),食品以牛羊肉和乳制品为主,饺子馅和包子馅以纯肉为主,加以少量的葱和姜拌制而成,其味道鲜美而回味悠长。尤为讲究的是饺子馅必须是羊肉制成,包子馅以牛肉制成。老当年的蒙古族人还有大年三十这一天给邻居家送饺子的习俗。

  大年三十一大早,先上供祭佛,在佛龛前摆上制作精美的各类食品,如:翻跟头、水油饼、馓子、麻花、油搅团等。在炒面盆子里用酥油制作的“苏木日”呈小塔状,上面再点缀上用酥油做成的彩色花朵,十分精美,体现出蒙古族人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超凡智慧。在十二个小铜盅内盛满酥油,点燃长明灯,以示来年吉祥如意、风调雨顺、阖家平安。

  蒙古族贴的春联是用蒙文书写的,上书各类吉祥话、祝福语,春联一贴,一个充满年味的春节就来到草原上了,鞭炮声中旧岁除,春在千门万户中。

  过年,拨动着春天的琴弦。蒙古族把年三十祭祖放在第一位,当年三十晚上的饭菜备好后,家里的男主人在蒙古包外的草地上铺好新毡,摆上祭品,开始祭祖。由家里的长辈念诵祖先名字,举着杯酒,以无名指弹酒,以示敬天、敬地、敬祖先。祭祖毕,在蒙古包里全家开席。晚辈先给长辈敬酒,称为辞岁酒。

  此时,我真实地感受着蒙古族过年的热烈气氛,感受着马背民族的热情与奔放,一起唱起了祝酒歌。“金杯斟满醇香的奶酒,芳香四溢……”人们陶醉在这草原民族温暖的节日气氛中。

  一位从事蒙古族服饰制作产业的女致富带头人,唱诵起蒙古族的《节庆颂词》,祝福大家新年吉祥、万事如意。

  旧年的星星落下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

  此时全家人欢聚一堂,平安辞旧岁。

  此时阖家欢乐团圆,共迎新春佳节。

  春风迎着一张笑脸,

  春风得意,骏马扬鬃,日行千里,

  给人人送上新年的祝福。

  祝福是一首动听的歌,

  春光送来了新年的快乐。

  祝福是一声声问候,

  长满老茧的双手,

  斟满一杯美酒,就斟满了幸福。

  粮食的精华敬献给天地,

  敬献给尊敬的长辈、好友。

  晚辈高举起一碗碗醇香的奶茶,

  回敬丰收的酒杯,

  陶醉在长辈温暖的怀抱,

  让爽朗的笑语、低沉的呼麦,

  拨动春天的琴弦……

  除夕之夜,全家不分男女老幼,都尽情欢乐。男人多下蒙古族象棋,妇女和儿童玩“羊拐”等游戏。年幼的孩子可以睡觉,但孩子们睡之前要给老人敬酒、磕头,老人们除了给孩子们压岁钱,还要吻晚辈的额头以示祝福。

  大年初一清早,那些躺着的、坐着的、睡着的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起来,换上崭新的民族服装,男人们带着能骑马的男孩子,到家附近的鄂博上燃柏香、献糕点、放鞭炮等,祭拜山神,祈祷吉祥。

  女人们在家准备新年的第一顿早饭,这顿饭必须得有“三白”:酸奶、牛奶和奶豆腐。这是蒙古族特有的过年必吃的食物。“三白”由家庭主妇双手捧给长辈,以示尊敬与孝道。

  吃早饭前,由晚辈先给长辈敬酒,行跪拜礼。男人双膝下跪,头往下低时双手手掌向上以示尊敬,长辈则以吉祥话语加以祝福。新媳妇则须唱歌为家人送上祝福。然后开始外出拜年和迎接前来拜年者。

  初一早晨,我走出蒙古包,只见不远处的草原上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二层楼,主人带我走进大院,大门宽得可以进出车辆,一楼用玻璃进行了封闭,吸纳暖阳,隔绝寒冷。封闭的走廊里各色花卉竞相斗艳,看到我惊讶的神情,主人告诉我,这里白天有阳光,夜晚有土暖气。难怪寒冬里会有花儿在此竞相绽放呢。

  现代的马背民族,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家家有楼房,有轿车,有的人家还不止一部车,平时放牧都是开着车。因为怀念传统过年习俗里的那些具有仪式感的民族文化,所以,每年过年或者其他重要的节日,他们都会支起传统的蒙古包,在蒙古包里过年,体会那种浓浓的、难忘的节日氛围!

  蒙古族过年的习俗是初二居家不外出。初三起,男女老少相互拜年,请朋友邻居吃“年茶”。敬客用奶茶、酒和油炸饼、糕点、烩菜、饺子等。如客人饭饱或有意推辞,不递还饭碗时,主人则用勺子盛饭敬上,这叫“勺子饭”。这时候,客人只好将碗送出。年轻人或平辈如此相戏,饶有兴味。

  过年的礼仪完毕后,青壮年男子跨上早已备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地逐个串蒙古包。串包时,要先给长辈叩头送上新年祝福,其后由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因为蒙古族是马背民族,因此他们喜欢马形的酒盅,按习惯此酒每敬必喝。蒙古包内载歌载舞,过年的气氛十分浓烈。蒙古族过年串包,不只限于蒙古包,藏族和回族、汉族等民族的家他们也串,为各族同胞送上最真诚的新年祝福。

  串包的男女经常利用此机会举行小型的赛马、摔跤、射箭等娱乐活动。青年男女各不相让,尤其是严老师二姐的丈夫红卫,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在年轻人面前一点儿也不示弱,跨上自己心爱的赛马,在茫茫草原策马扬鞭,纵横驰骋。天寒地冻的草原上顿时奔腾着生命的热流,笑声、呼喊声汇成一片,蒙古族人认为,此时越热闹,越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辞旧岁,迎新年,海晏蒙古族顺应自然,遵循时令,他们将初一到初十,分别排列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个日子,初一为鸡的日子,初二为狗的日子,其他依次类推,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有对应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将每个日子的24小时的天气变化与当年的24个节气相对应,据此来预测来年的人体康健、农牧业生产。

  蒙古族的大年到正月十一算是正式过完。但是,到了正月十五和二月二这样的日子,火热的节日氛围依旧会被再次燃起。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