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从“草原牧歌”到“小城故事”

时间:2020-06-25 04:52 作者: 点击:

这一切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祖祖辈辈在大山深处过着游牧生活。,全省开始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兰县金沟里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多旦说,生活环境差不说

  走在草原和荒漠中的感觉总是这样:孤独、漫长、百里一景。但正因为如此,偶尔闪现出的一户人家、一片村庄、一个小镇就显得格外亲切。

  6月12日,记者走进了都兰县沟里乡秀拉赛堂牧民定居点。平整的水泥路,漂亮的小广场,阔气的藏式民居,林立的商铺……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切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祖祖辈辈在大山深处过着游牧生活。

  沟里乡不算大,有秀毛、热龙和智玉三个自然村,是一个纯藏族乡。十几年前,守着草场、养着牛羊就是生活的概念,在“沟里”人的脑海中还根深蒂固,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沟里乡的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

  都兰县沟里乡秀拉赛堂定居点原党支部书记格日再回忆说,困难并不仅仅如此,连年的雪灾更是让人们苦不堪言。“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还得另想出路。”沟里乡党委、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搬迁。

  2009年,全省开始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沟里乡紧紧抓住机遇,以每户补助3.5万元的标准,在秀拉赛堂饲草点集中建设了150套游牧民定居房。

  房子建好了,可并没有几个人愿意住,报名的10户人家大多也都是干部们的亲戚,几番动员下来,前前后后搬下来的也不足60户。然而,搬下山的人们惊奇地发现,情况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生活也没有他们担忧的那么艰难。住进砖瓦房的舒适,用水、用电、购物、医疗、上学的方便,以及各种挣钱的机会带给他们接连不断的惊喜。慢慢地,山下的各种信息传到了山上,山上的人们陆陆续续搬到了山下。

  虽然大部分人都搬下山来住,但是发展畜牧业仍是沟里乡百姓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于是,乡党委、政府把各家各户的牛羊、草场整合起来,成立了沟里乡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用联户经营的方式,所有出栏牛羊全部由合作社统一负责销售,入股村民享受分红。

  沟里乡秀拉赛堂牧民的好日子就这样开了头。2013年由沟里乡三个村的117户牧民自筹1578万元,所建的用于商业性质的商场,通过出租店铺的形式,不断增加收入。

  都兰县金沟里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多旦说:“2018年,我们出租了部分房屋,每年能赚到45万元租金,后期全部租出去后,能赚到70多万元租金。今后我们还想通过在后面区域新建宾馆或小区等方式,来扩大牧民的收入。”

  牧民的定居,让他们沐浴在党和政府众多优惠政策的春风里,生活的大转变、思想的转变,经济来源有了更多的路子。

  村民德保一家在种地之余,做起了石雕生意,家庭收入不断增加。“过去我们在牧区上生活,生活环境差不说,孩子上学不方便,老人看病也不方便……现在搬到这里已经有9个年头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石雕生意也让我们一家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如今,和德保一家一样,大家伙儿的日子都是越过越有盼头。“过去在山上放牧,住的是自己搭建的帐篷,成天风里来雨里去,现在能在城镇定居,住进宽敞的房子,别提有多好了……” “现在用电用水都方便,水泥路都通到家门口……”谈起这些年的变化,牧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有说不完的话。

  从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看病难、读书难、购物难、生存难,到现在的房屋整齐、基础设施健全、交通便利、收入多元化、增收渠道多。如今,沟里乡80%的牧民群众生活生产在秀拉赛堂牧民定居点,就近工作、就医、上学,多渠道确保牧民就业增收,真正让牧民身份转变过来,让他们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夏日的秀拉赛堂牧民定居点,像一首动听的歌谣,唱出了农牧民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记者 程宦宁)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