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RSS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国内资讯 >

“中国人的故事,比我写的更精彩”

时间:2022-11-29 15:34 作者: 点击:

中国怎么样,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从昔日的泥泞小道到今天遍布全国的高铁网络,电子产品,“如果我在中国开一家自己的跨国贸易公司,这给想在厦门创业就业的留学生提供了很多支持

  “如果你问我,中国怎么样?我会说:中国是个好地方。因为总能让我见证奇迹。”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11月25日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网络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

  潘维廉来华36年,从“小潘”变成“老潘”,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追梦历程。1994年,他背着相机,带着家人,开着面包车环游了大半个中国,历经3个多月,行程4万多公里。2019年夏天,潘维廉带领厦大师生重走当年的路,25年前要用3个多月才能走完的路,这次只用了32天。从昔日的泥泞小道到今天遍布全国的高铁网络,从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到今天共享单车随处可见……潘维廉说,“中国人的故事,比我写的更精彩”。

  在宁夏隆德的张树村,一个60多岁的老农问能不能扫潘维廉的微信,他吃惊地问:“你有微信?”老农说:“当然!难道你没有?”那一刻,潘维廉感到,中国“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是真切的实践,就连乡村的老农也在跟上时代。

  在八闽大地上,奋斗与深情的故事在不断上演。潘维廉对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的故事耳熟能详,“他把自己发明的菌草技术带到宁夏,帮助农户摆脱贫困。‘授人以渔’恐怕是中国精准扶贫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华侨大学读书的安哥拉留学生卫宇达,总结了自己观察到的“妙招”:中国人会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推广特色小吃、通过直播为农民卖农产品等等。最近,卫宇达学起了直播带货,帮助福建的农民推荐土特产。“我接受了详细的培训,了解每一样产品的口味、产地、价格、适用人群。”

  第一次直播时的紧张感,被直播间中热情的粉丝互动弹幕打破。最让他有成就感的是,直播不到1个小时,就卖了2000多元的农产品。这让卫宇达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电商经济为增收带来的助力。“我要把这些经验带回我的家乡。”

  同样来自安哥拉的比特今年7月刚毕业,就抓住了在华创业的机遇。

  6年前,比特来到华侨大学留学,有很多安哥拉的朋友经常找他在中国采购一些货物,比如服装、鞋子、电子产品。在当“代购”的日子里,他逐渐发现中国的市场非常有潜力。这让比特打开了新思路,“如果我在中国开一家自己的跨国贸易公司,我就可以把中国的产品卖到自己国家”。创业的种子就此在心中埋下。

  今年6月,华侨大学联合厦门市科技局、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等单位,共建了全省首个“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这给想在厦门创业就业的留学生提供了很多支持和便利服务。比特瞄准商机,11月中旬成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公司。

  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党委书记袁媛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断吸引着留学生,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在读完本科之后选择继续深造,甚至留在中国发展”。

  这几年,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也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家里的老照片、祖辈的故事、海外媒体的塑造上。”袁媛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让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大思政课不仅要讲给中国的学生听,还要“以文化人”讲给来华留学生听,更要“以侨为桥”做好国际传播。

  “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应运而生,这个成立于2020年12月的工作室是用留学生的视角来记录中国故事,并分享给全世界的朋友们,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自印尼的留学生白家嘉是主创之一。“来中国之前,我以为中国很多地方是很落后的。”在中国留学的这几年,她深切地感受到中国青年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白家嘉去过中国的很多地方,她通过拍摄短视频分享在中国学习到的传统文化、体验过的非遗文化。

  每到寒暑假,她和伙伴们回到印尼,还会教家乡的孩子们说汉语、学习书法、剪纸。白家嘉说:“现在巴厘岛的很多学校已经把中文列为必修课,未来,我会回印尼当教师,让大家爱上中文,爱上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乔佳新 来源:中国青年报

西宁资讯 | 海西资讯 | 海北资讯 | 玉树资讯 | 青海资讯 | 免责声明

Copyright by 2013-2018青海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豫ICP备14025562号-1